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传播 > 详细内容
让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阳光普照世界
发布时间:2019/3/27  阅读次数:1606  字体大小: 【】 【】【

让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阳光普照世界

                      ——习近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学习体会

  

首先我最大的学习体会是学习好习近平原著。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之一。

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首创。十九大报告指出,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之一,是“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十四条基本方略的第十三条,是“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十九大报告的第十二部分标题是“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党章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正确义利观”、“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作了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开放战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也作了明确规定。

对上述所有论述和规定,我们都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

把习近平原著学懂弄通悟透,是我们的政治任务。为了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学懂弄通悟透,我们还要重读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一系列重要论述,以利加深理解习近平一以贯之的思想发展过程。在这方面,至少可以列举:

1.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2.2013年4月7日,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共同创造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3.2015年3月28日,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

4.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在纽约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

5.习近平2017年新年贺词。

6.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在日内瓦联合国总部的演讲:《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

7.2017年5月14日和5月15日,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开幕式演讲和闭幕辞。(开幕式演讲已收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

下面就七个方面,来具体谈谈学习体会。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性和现实性

什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谐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望变成现实。”(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见2017年12月2日《人民日报》。)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性和现实性如何理解?

习近平指出:“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这一论断,既全面论述了国际形势深刻变革,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了客观必然性和必要性。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没有可能性呢?回答是肯定的。“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我们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多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所以,“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里,不仅指明了可能性,而且指明“各国人民同心协力”这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由必然性转化为现实性的根本条件。

一段时期,有人鼓吹逆全球化,这里有必要对此作一点说明。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发展规律要求。在社会生产力和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条件下,即使局部出现暂时逆全球化现象,也不会阻碍全球经济的长期的“同舟共济”和“合作共赢”。经济全球化一定会是不可逆转的。当然,这种经济全球化会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而与过去的不同。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布局内容、路径要求和中国基本方略

十九大报告总结了五年来的经验,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了布局内容和路径要求。这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2018年4月10日,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布局内容和路径要求概括为“和平、安宁、繁荣、开放、美丽”和“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对话协商、共担责任”,“同舟共济、合作共赢”,“兼容并蓄、和而不同”,“敬畏自然、珍爱地球”。这些论述与十九大精神是一致的。

中国把“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基本方略。制订这一基本方略,是因为“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所以我们“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正确义利观,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制定这样的基本方略,与中国共产党的初衷和使命密切相关。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

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之间的关系

这两者是并行不悖的,而且是相辅相成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指明目标方向;建设新型国际关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由必然性转化为现实性提供必要前提。习近平指出:“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宗旨,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习近平宣告:“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中国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也决不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任何人不要幻想让中国吞下损害自身利益的苦果。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发展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在这样的外交政策下,“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与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基础在构建利益共同体,做到利益交汇共同。利益交汇共同的同时也就产生各自应有的责任担当,形成责任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在利益共同体基础上和在责任共同体支持下建设起来。这就要求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解决好中国与大国之间的关系、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在大国关系方面,“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在周边国家关系方面,“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在对待发展中国家方面,“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

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之间的关系

在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同时,2013年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的演讲中相继倡导“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是我国国家发展战略,更是推动构建人类民运共同体的有效新平台和新动力。习近平指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2017年5月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锋论坛强调,“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劲动力。”(见2017年5月16日《人民日报》。)

  五年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已经取得丰硕成果。截至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锋论坛闭幕时止,在“五通”方面分别取得10+14+16+16+20共76大项270多项具体成果,许多项目的实施给沿线国家和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十九大闭幕不久,俄国总理梅德韦杰夫来访,习近平在会见时提出中俄“要做好‘一带一路’建设同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努力推动滨海国际运输走廊等项目落地,共同开展北极航道开发和利用合作,打造‘冰上丝绸之路’。”(见2017年11月2日《人民日报》。)有消息说,美国阿拉斯加州和西弗吉尼亚州有意与我国合作,开发当地的石油天然气。如果这些项目落地,将对“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增添新平台和新动力。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重点在亚、欧,“向所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开放,不排除、也不针对任何一方。”(习近平语,见2017年5月16日《人民日报》。)现在看来,它已经发展到亚、欧、非、拉美、加勒比,进而发展到北美、北极,覆盖全球。这对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全球治理之间的关系

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在日内瓦联合国总部演讲明确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时代命题,是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联合国多个组织决议纳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十九大报告中,对此又作了重要论述。习近平指出:“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中国支持多边贸易体制,促进自由贸易区建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中国还要“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援助力度,促进缩小南北发展差距。”中国还要“加强同多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的交流合作,推进人大、政协、军队、地方、人民团体等的对外交往。”

所有这一切,都是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之义。

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中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及同中国共产党人初衷使命之间的关系

对于这一问题,可以用习近平会晤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时两句话来说明。习近平指出:“中国正在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内容。”他还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见2018年4月9日《人民日报》。)

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渊源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现实也是理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共同的美好目标。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中国古人说:‘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也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实现的目标。”(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第548页。)那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渊源是什么呢?

从现实看,如上所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从国际形势、人类命运、世界发展的实际出发,在人类社会实践发展中找到了客观必然性和变必然为现实的条件,是习近平在同时倡导和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过程中,创立的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实际出发,实践出真知,是习近平创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根本源泉。这就是说,习近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人类社会实践发展的产物。

从习近平的有关论述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联系,有渊源关系。习近平指出:“中国人历来主张‘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过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过得好。当前,战乱和贫困依然困扰着部分国家和地区,疾病和灾害也时时侵袭着众多的人民。我真诚希望国际社会携起手来,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把我们这个星球建设的更加和平,更加繁荣。”(见2017年1月1日《人民日报》。)在十九大报告最后一段,习近平指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从这些论述看,习近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吸收了《礼记•礼运》大同篇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文化。在大同篇中,开头第一句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最后一句是“是谓大同。”

在近现代,中国人中,例如康有为著述《大同书》,孙中山书写“天下为公”,他们都没有看到今天的现实。唯有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在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我们完全可以相信,从今以后一定能做到“让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阳光普照世界!”(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见2018年3月21日《人民日报》。)

习近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马克思和恩格斯论述的“真共同体”、“假共同体”和“自由人联合体”也有渊源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趋势,最终总是要从真共同体逐步随着人类解放事业的发展,进而达到建设自由人联合体。当然,这是一种趋势。今天构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与自由人联合体还是有区别的。

2018年5月1日

注:本文引文,除注明外,均引自十九大报告。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上海华源传统文化研究院   版权所有